科學課在小學階段,如同我們早期的自然課。但是在英國的教育體系中,科學課是主課,就是等同于數學,語文(英語語文)的主要課程。
緣起
其實要論英國重視科學課的原因,要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末,英國學者斯諾(C.P.Snow)指明:“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二者之間,存在著一條鴻溝,互相不可理解,而這種分歧對社會是有著損害的。而改變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分歧,就必須要改變現行的教育制度和方法。”
于是英國參考了美國的兩份教改計劃,《普及科學——美國2061計劃》和《國家科學教育標準》,明確了在基礎教育中引入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內容的意義。
英國在國家課程設置委員會的指南中,明確提出“科學是一種人類的建構”,希望讓孩子認識到“科學并非絕對正確”,同時要知道“科學是對經驗進行思想的一種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
學習目的
如果說科學課局限在孩子思想的培養上,當然還是不夠稱為主課的。科學思想,理性思維當然是重要的一環,但是英國科學課本身是有著明確的課程目的的。
英國國家教學大綱明確說明:
“高質量的科學教育,是通過生物化學和物理等特定學科,為孩子了解世界提供基礎。學生要接受科學知識,方法,過程和用途的基本方面的教育。通過建立起基礎知識和概念,認識到理性解釋的力量,利用科學解釋現象,預測發展,分析原因。”
可以說,在大綱中,對孩子的的思想,知識,能力,發展目標,都做出了要求,這樣的科學課,才配有主課的地位。
課綱要求
雖然說英國教學大綱是不要求教材的,老師有足夠的自主權來決定如何授課,但是對于孩子需要掌握的知識內容是有著明確說明的,更有著法定要求和擴展要求之分。
拿小學一年級來舉例,大綱的法定要求,會詳細到具體的課程內容:
例如:Plants(植物)
識別和命名各種常見的野生和花園植物,包括落葉植物和常青樹
識別和描述各種常見開花植物的基本結構,包括樹木
課綱之外的指導要求
在英國大綱中最顯眼的一個特點,就是給予教師更多的自由,不限定教學的方法和具體內容,以此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上的創造性,學校更是可以在每個階段靈活選擇開課時間和教學方式。
同時,這種自由也等于提高了對老師的要求,對老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科學課,從啟蒙到自主研究
只看一年級的內容,大多覺得科學課更多的是啟蒙作用,但是隨著年級的提高,大綱要求也是逐漸深入。到了五六年級的時候,科學課各個類目下的要求,用的最多的,就是“科學語言”,“自主研究”,“自行設計研究”,領域包含光,電,力學,天文學,生物學,化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