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報】新冠疫情重創全球經濟 英國是否能挺過?

2020-04-03

7245
【歐洲時報記者陳斯睿報道】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對世界經濟造成了深度影響,美股此前因此經歷了4次熔斷,美聯儲也連續降息,3月15日宣布再次“緊急降息”,而且力度上一步到位,直接下調100個基點,降至0-0.25%的歷史低位,23日美聯儲更是開啟了無限量量化寬松政策(QE)。那么疫情對英國的經濟有什么打擊?對中英關系又有什么影響?本報記者采訪了牛津大學技術與國際發展學院教授、技術與管理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發展經濟學家傅曉嵐和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主席斯蒂芬·佩里(Stephen Perry),探討疫情下的英國經濟與發展。
牛津大學技術與國際發展學院教授、技術與管理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發展經濟學家傅曉嵐。(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新冠病毒對世界影響巨大,發展經濟學家傅曉嵐認為,現今世界已處于經濟危機之中。她坦言,英國是一個開放的經濟體,和世界市場緊密相連,很難獨善其身。48家集團俱樂部主席斯蒂芬·佩里表示,嘗試控制病毒蔓延的同時,英國的經濟狀況已發生反轉。傅曉嵐提到,相較美國,英國股票市場反應相對冷靜。隨著政府抗疫措施逐步嚴厲,民眾所能直接感受到的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會越來越明顯。
新冠疫情打擊中國之初,來得突然且迅猛,在經驗缺乏以及對病毒了解和準備不夠充分的情況下,中國曾經一度措手不及。相比之下,兩個月后疫情蔓延至英國,使其有提前準備的時間和機會,并有經驗可以借鑒,在抗疫政策上能夠更加柔性靈活。而佩里坦言,“我們沒有完全了解病毒,也不像中國那樣擁有經驗。因此,我們不知道要花費多長時間能夠控制住它?!贝送?,傅曉嵐介紹,疫情對經濟的間接影響已經開始,聯合國貿易發展組織上周發表報告稱,預測全球直接投資下降5%-15%;同時由于部分供應鏈中斷,預計造成600億美元進出口損失。
在這樣的世界經濟危機中,傅曉嵐稱,民眾會越來越切身地感受到疫情對于英國經濟的影響。自中美貿易戰開始,全球經濟增長和國際貿易增長均放緩。疫情蔓延緊跟其后,必將對貿易有進一步打擊,因此物價、品種多樣性都將會受到影響。傅曉嵐推測,經過一段時間后,政府可能會在必需品上控制物價的上漲,但其他非必需品價格將會上升,例如衣服等。另外,受疫情影響,國際供應鏈被打斷,讓本身對中國生產依賴度就很高的歐美地區市場再度受挫。
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主席斯蒂芬·佩里。(圖片來源:歐洲時報英國版資料圖)
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于3月23日正式呼吁民眾不要出門,限制出行以及局部封城的措施,將會限制勞動力供給,導致工廠停工。佩里說:“‘封城’對我們社會和經濟的影響可能要持續到有疫苗可用為止,這個過程可能長達一年。但是我們希望可以將時間減少一半以上。我們還擁有潛力?!蓖瑫r,傅曉嵐提到,民眾居家生活,生活必需品等剛性消費雖然增長,但非剛性消費,例如娛樂消費會受抑制,總體消費能力或將會下降。對于投資者來說,投資信心會受到影響。
傅曉嵐談到,對比身為制造業大國、勞動力流動性強的中國,英國以服務行業為主,是知識密集經濟體,較易于轉為線上生產活動,英國現在處于半停擺狀態,大部分行業活動可通過網上、遠程完成,相比之下受到影響較小。然而,中國市場大,韌性強,對比下來,英國韌性在于產業和產業特點,但強烈依賴其他國家與國際分工。舉例來說,大部分英國蔬菜來源于海外,出口收入作為英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主要來源。英國主要出口技術密集型服務,提供金融、保險等商業服務,市場有一定韌性但由于體量較小,所以極其有限。一旦國際市場停擺,國際貿易受影響,英國經濟定會被拖累。“經濟衰退是肯定的,危機在不斷地翻開畫卷”,傅曉嵐如是說。但若各國政府積極采取政策,在國際層面進行合作。英國的資本、勞動力、技術創新等方面優勢都還存在,疫情雖打亂了生產系統,若世界各國能夠有效合作抑制疫情,穩定市場和消費者信心,便可以預防像1930年代那樣的經濟大蕭條,恢復經濟體系。此外,對于未來經濟發展,佩里認為,英國將需要時間來恢復和擴張,但時間不會太長。
倫敦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傅曉嵐認為,雖然倫敦金融界會受到疫情的一定影響,但并非形單影只,世界金融在疫情面前都難擋沖擊,因此不會影響倫敦在世界金融界的地位。
熔斷是金融危機前兆,一旦帶發金融危機,投資者信心和市場會受影響,好在暫時英國市場還沒有此類現象的發生。同時,倫敦已受到過脫歐的考驗,金融市場已經歷洗牌。傅曉嵐稱,能夠替代倫敦的地方很少,法蘭克福、巴黎、都柏林都無法替代,而且這些地方也深受疫情困擾。據她了解,為應對疫情,倫敦金融行業早已在網上遠程工作、計算機數字系統等方面進行支持和安排,計劃過應對最壞局面的戰時安排。此外,每個公司和行業都設立特別工作組,進行實時討論安排變化。
近年來,倫敦金融市場逐漸轉入線上,實行完全電子化,無紙操作趨于普遍。對金融系統的打擊并非來自對人群流動的限制,而是來源于投資者信心波動而帶來全球化金融市場波動。傅曉嵐相信,倫敦金融創新方面超前,金融人才輩出,加以充足的疫情前期準備,可以應對此次危機。佩里也談到,全球所有金融中心都將受到疫情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在“一帶一路”中建立新的金融中心。同時,他認為世界格局正在發生變化,疫情也帶給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和上海合作組織更多機會。
3月12日,英國爆出“群體免疫”概念,導致全世界反應強烈,英鎊大跌。談到英鎊在疫情中受到的影響和未來走勢,傅曉嵐說自己雖然不是匯率方面專家,但了解影響匯率的存在因素很多,英鎊大跌和政府舉措的失當緊密相連。現今,英國政府很快得以糾正,并在不斷改善政策,表現相當積極。在傅曉嵐看來,對英國的不利消息已被消化,英鎊跌勢雖存在波動,但將趨于平穩。佩里認為,英鎊匯率處于低位,一旦英國控制住疫情后,英鎊的恢復將有所改善。
英國、加拿大、美國等國家都推出了向企業及個人“發錢”的舉措,佩里表示,這樣的舉措勇敢且正確,旨在防止貧困和經濟崩潰。傅曉嵐認為,這樣的措施能夠穩定民心、穩定社會,靜待科研人員找到能夠有效控制疫情得途徑,開發預防病毒的疫苗,使市場有韌性來對抗病毒,給未來留有希望。同時,這樣的舉措使得國家能夠正常運作下去,政府與民眾共同抗擊疫情。
住房是消費者的剛性需求,房價更是民眾及境外人士比較關注的重點。傅曉嵐認為,疫情對房市的影響不大,房價不會出現太大變化。從英國脫歐至今,英國房價跌幅總體來講比較大,房市的“泡沫”已基本破滅。在一個地區,吊車的數量能夠直接反映房地產投資量,能夠看到倫敦的吊車逐年增多,說明外界對倫敦信心仍存在。雖然在疫情的影響下,投資人會更加謹慎,但傅曉嵐認為,他們的資金也不會向其他地方流動。倫敦房市的大客戶之一便是中國買家,他們會不會在疫情的影響下變得更加謹慎,是值得考慮的因素。她預測,近一年倫敦房價穩定,在脫歐局勢明朗的狀態下,長遠來看,中國買家最終還是會來投資倫敦房市,因此房價變化不會太大。此外,貸款利息應該會有所降低。英國央行處于觀望狀態,這也說明英國的市場還未到美國的地步。為提振經濟,此前新增的海外買家購房稅可能會被取消,以吸引外來投資。傅曉嵐推測,兩三年內貸款利率將會下降。
如果經濟衰退,企業倒閉,就會產生就業難的問題,失業在所難免。傅曉嵐告訴記者,英國政府接下來可能會采取降低利率以及降低稅收的政策。利率的降低將鼓勵企業借錢和投資;降低的稅收能夠幫助企業減輕負擔,吸引外商投資,鼓勵支持出口。在海外市場恢復前提下,出口恢復和一定量的增長將是英國政府的目標。談及稅收,佩里則認為,英國的貨幣和財政計劃已觸底,若再度降低可能會影響后輩。
另外,政府應精準扶持中小企業、受疫情影響大的行業。通過此次疫情,線上平臺和基于互聯網的行業以及公共衛生產業都可能會被扶持。談及就業率問題,傅曉嵐說,通過發展新產業,創造就業;通過培訓,創造高技能人才再就業。另外,例如口罩、洗手液生產等這些以往不被注意的行業人才可能會被著重培養。
在英國的中國企業數量不少,且經營模式多元化,傅曉嵐分析,在中國停擺時期,在英中企業務受到了一定影響。隨后英國遭受疫情影響,導致大型投資、項目、商業談判會放慢速度?,F今中國恢復生產,中國企業相較于英國本地企業,優勢在于中國市場和客戶的存在,受到的影響可能較小。佩里從自身經驗分析,疫情的蔓延確實令人震驚,在英國的中國國有企業可能會由于疫情對經濟的打擊變得保守,而私營企業自去年以來就一直很小心。
中英之間貨物進出口本身不多,重點在服務、教育行業。在過去兩個月中受到的影響現在已開始恢復。此前英國的舉措令中國民眾對英國留學市場的信心有一定影響,但若政府積極采取措施,留學市場的變化將不會太大。同時,“原本今年是中英貿易看漲的一年,因為中美貿易戰導致原本對美的投資、留學轉戰歐洲,但疫情來襲,抵消了漲勢”,總體來講中英貿易往來將不會有巨大變化,但取決于英國政府的政策。佩里分析,英中貿易往來可能在今年減少20%-30%,但英國若能抓緊中國的機遇,便很快能夠回歸正常水平。
展望未來,中英貿易合作注定增長。英國在中國對外貿易、對外政治經濟當中來講一直是很重要的國家,中英“黃金時代”合作伙伴關系加強,英國是中國投資、貿易、經濟、人文、科技合作重點國家。英國脫歐后更加全球化,中美貿易戰給英國的壓力雖然大,但截至目前,英國政府態度務實。傅曉嵐希望英國會貫徹務實作風,保持外交態度,中英雙方進行多方面多維度合作。佩里一直看好“一帶一路”倡議,他認為英國可能在未來能夠更加積極、創新地加入到“一帶一路”倡議中,但由于疫情的影響,“這變得有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