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友是伊頓公學的中文老師,她從教材使用、教學方法和考試三大部分來解密這所傳說中只有學霸和高富帥的學校。
教材
同樣的基本教材,卻教出了完全不同的學生,“秘密”在哪兒呢? 英國的教材由幾家公司設計,大都只包含主要的基礎語、數學、法語等教材。
對于一些較偏的科目如中文,英國曾經只有一家公司編寫教材,而且還是從法文課本直接翻譯成中文的。同樣的基本教材,卻教出了完全不同的學生,“秘密”在哪兒呢?
1、人手一冊的“教學計劃”
當 “考試委員會”最終選定了某一套教材,買下并發給師生,下一步最為關鍵的就是各系主任根據教材制訂出自己的“教學計劃”(Schudge of work)。
每年9月1日,這個教學計劃已經準備好了,它將與買來的教材一道,發到每個老師和學生的手里(注意:每個學生!)。
所以,雖然時間只是當年9月,每個人其實已經知道,明年3月的某個星期將上什么課,甚至留什么樣的作業。
2、發給全校師生的四本小冊子
伊頓公學每年按不同學期印發給全校師生四本小冊子,叫“Fixtures”,在這本小綠皮手冊上,每個人都能清楚地知道每個學生每天的學習、活動日程表,包括全校師生的名單、 每個教師的職權和其所管轄的范圍,還有學校任何一個部門的有關電話號碼。
這本小冊子只有巴掌大,極易攜帶,學生隨手翻閱,就可清晰地查到每日的活動時間表,包括本學期的大小學時間。 當教學日程發至每個師生手中,學生也就擁有了相當大的主動性,他們不必只是盲目地跟從老師的時間表,僅僅”等待“上面布置下來的學習日程,而是根據自己的長項與短處,有機地安排時間。
所以,在“教學日程”的結構下,“教”與“學”其實又像兩個互相配合的“動態的系統”。聰明的學生,甚至可以超出教學日程選擇更為有效的學習方式,使自己更為“超前”;而這種“超前”,又能返回到教學日程的結構之內,落實到 “考試”。最終,天才和實用并非一定互相悖反!
教學方法:傳統但又不失個性
1.“老式的”教育風格
總的說來,伊頓公學崇尚相對“老式”的教育風格。在這兒,“老式”一詞,既是“傳統”的轉換詞,又像是英國人常掛在嘴上的“保守”一樣,絕無貶意。
就以主學第二外語的現代語言系為例:伊頓公學,極少跟隨當代時髦的噱頭,玩走捷徑的新花樣,而是從語音、生詞、語法開始,到造句、作文、閱讀等,一步步打下扎實的基礎。
再比如:初學中文時,老師不提倡學生使用電腦代替書寫,仍使用傳統方式——手寫,要求學生記熟筆畫。
2.每個學科都要分等級(班)
“分班制”就是從每個學生考入伊頓的第一個成績起,學校就在英語、數學、法文等不同學科下, 按學生水平劃分出等級(班),一般是4個等級——“班”(較小的學科可以相應減少)。
通常,入了第一班的學生,即證明該生在此科目了超強的天分和能力,因此,老師幾乎可以放手不管。
而被分入第十四班的學生,老師們就要加倍地細致、耐心地付出精力!
另外,“分班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每班(第一班除外)在每次考試中的前幾名,都會升入更高班。
各科的“高班”除了上新課的老師要講解之外,.盡量是通過學生的“自教自學”對知識加以鞏固提高;有時,老師只是布置學生去圖書館找書,課外閱讀,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用于討論。
在各科低班老師只能盡量促使學生在課堂上開口——說,或者聽,而把閱讀、書寫作業放在課外完成。
3.分層作業
高班(1?4)作業最強調發揮,以提高學生的創造性。
中班(5?9)基礎知識的學習,外加混合創造性;(伊頓公學從來不反對學生的創造性,無論你在什么年級。)
低班(10?14)的作業則以掌握知識為主,力求讓學生跟上課程進度。
考試:多層次的考試制度
“考考——老師的法寶”,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其理,伊頓公學也不例外。這種理念已經延續了上千年,看來還是測試學生行之有效的辦法。
正式的考試有以下各項,這些都是階段性地決定和判斷一個學生未來數年狀況的“生死存亡”的關頭,這是按階段分為入學考試、GCSE考試、A級考試(其中又分AS和A2兩層),以及更為重要的ETON考試。
1.入學考試
如同一般的私立中學考試一樣,考試的科目并不多,只有英文、數學,還有智力測驗。
智力測驗分為兩個部分:語言形式的測試和圖片測試。這兩種測驗,主要是考學生的智商和邏輯思維。每個私立學校有自己的考試標準,學校可以自定考卷。
2.GCSE考試(學分考核)
GCSE用中國習慣的說法,即為考“學分”。對于未來激烈的大學競爭而言,越多的GGSE,意味著學生擁有越強的基礎能力和越廣泛的發展可能性。因此,常有學生選修多門外語。
3.A-LEVEL (高中畢業考)
整個A-LEVEL (A級考試)分為兩個步驟:AS和A2,每個學生至少要獲得四個AS學分,才能繼續晉升到A-LEVEL的第二個層次——A2。
A2是在四個AS學分的基礎上,學生再選出三門自己特別有興趣、有把握的科目,繼續“深造”,而且必須在畢業之前通過考試,拿到全部或至少三個A2學分。
4.TRIALS(伊頓考核)
相對比較容易的全國統考(GCSE和A –LEVEL),伊頓公學作為名牌中的名牌,更看重自己系統之內對學生質量的把握。為了這個目的,他們又一直堅持由自己設計、自己出題、自己評分的“TRIALS”——伊頓公學的考核。
學生們亦很看重TRIAL,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它是決定下一個學期的“分班制”的基礎。
TRIAL的重要性,還在于它的壓力是一步一步向前遞進的,而不是劈頭蓋臉似的“轟炸”,這樣學生學習的知識是循序漸進的,雖然有壓力,但總的說來它是良性循環。一般來說,它的考核時間定在每年月(以區別“統考”的5?6月)。
但初入伊頓公學的學生,在一二年級,還要在夏天多 ,加兩次TRIAL——也許是為了讓他們更適應伊頓學習的重要性和緊張性,及更細致地掌握他們的真實水平。
所以,伊頓學生在校5年,一共要通過7次“伊頓考核”,這是伊頓在“統考”之外的“秘密武器” 作為考題,“伊頓考核”比GCSE難得多,因此可以說,它不僅是GCSE的“模擬戰爭”,更是比GCSE激烈得多的真正“戰役”。
而如果幾次不幸沒有通過“伊頓考核”,校方也不會因為你擁有全部的GCSE學分而放松要求。他們還是會根據你的“伊頓考核”成績,通知你的父母,直截了當地告訴他們:“對不起,您們的兒子不適合伊頓……”父母的咆哮和眼淚都幫不了忙,你下一步的命運只能是轉學。
///
看完了這篇文章,想報考伊頓的同學恐怕已被嚇跑一半~能在如此激烈的考試和競爭中存活下來的人,將來必成大事。
究竟要不要沖刺最頂尖的學校,一直以來都是家長關心的重點。誠然,頂尖學校能開拓孩子的眼界,并給他們創造與強者為伍的體驗。見慣了牛人,和學霸們相愛相殺過,孩子將來的起點自然也不同。
然而,上學的是孩子,終究不是家長。家長可以給孩子創造各種環境,卻不應替他進行人生選擇。資源和熏陶提供到位之后,家長應該做的,是“無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