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癌癥雜志》(BJC)在線刊登了最新的全英癌癥風險歸因分析結果。這是由英國癌癥研究所開展的,針對癌癥風險的全國性(涵蓋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北愛爾蘭在內)調查結果。文章中指出:“在英國,每年有>135500例癌癥病例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預防!”這一數字相當于英國每年癌癥新發病例數的37.7%。以下為研究的主要發現。
研究簡介
研究采用人口歸因分析的方法,根據2015年英國各區域癌癥發生率數據,將年齡、性別、危險因素暴露等級進行分層,按照腫瘤類型和危險因素進行歸因分析后總結出對癌癥發病影響最明顯的10種行為方式(如下圖所示)。
對癌癥發病影響最明顯的10種行為方式
在這其中,占據首位的是戒煙。盡管人群中的吸煙率在下降,但煙草依然導致了英國2015年3.2萬例男性癌癥發病(占所有男性癌癥病例的17.7%)和2.2萬例女性發病(占所有女性癌癥病例的12.4%)。
英國6.3%(2.28萬例)的癌癥新發病例與超重和肥胖相關。與超重和肥胖相關的癌癥多達13種,包括腸癌、乳腺癌、子宮癌和腎癌等。研究預測,通過保持健康體重,可以減少人群中1/20的癌癥發生。
人乳頭狀瘤病毒(HPV)和幽門螺桿菌(H. pylori)感染,分別為宮頸癌和胃癌的重要風險因素。EB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BV)等也都與癌癥的發生相關。在英國,每年有1.38萬例的新發癌癥與病毒感染相關。控制這些與癌癥發生相關的病毒感染,是預防癌癥發生的一個有力手段。
此外,在英國,過度日曬和美黑(日光浴床等)造成了每年約1.36萬例的黑色素瘤(占所有癌癥病例的3.8%)。每年約1.19萬例的新發癌癥與飲酒相關。酒精與口咽部癌癥、食道癌、肝細胞癌、胰腺癌、胃癌、肺癌,以及女性乳腺癌和大腸癌等均相關。高纖維飲食進食不足與1.17萬例的新發癌癥相關,加工肉類(經過腌制、風干、發酵、熏制等處理過的肉類,比如熱狗、火腿、香腸、牛肉干以及肉類罐頭和肉類配料等)與5352例新發病例相關。針對這些因素,改變相關的生活方式,可能能夠有效預防相關癌癥的發生。
研究提示,規律運動、母乳喂養、減少工作環境有害物質(石棉等)的接觸、降低空氣污染、避免無必要的放射檢查和治療、減少激素替代治療等都可能降低癌癥風險。
研究最終的結論認為,英國超過70%癌癥的發生可能源于已知生活方式中的風險因素。而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預防近4成的癌癥發生。
■專家點評
英國癌癥研究中心的首席執行官庫馬爾(Harpal Kumar)爵士表示:
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不能保證一個人不會得癌癥,但卻可以降低患癌的概率。這些數字表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采取積極措施,降低個人的發病風險
“生活方式癌”的生活對策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癌癥發病率及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趨勢,雖然臨床治療手段層出不窮,有益于臨床結局的證據也越來越多,但多數癌癥的發病率卻日漸增加。
據國外研究表明,有80%的癌癥病因都與生活行為有關。為此,有學者甚至提出“生活方式癌”的概念。所謂生活方式即個人和群體在長期的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行為傾向或行為模式。與健康相關的生活方式包括飲食、學習、勞作、休息、運動、個人衛生、家庭衛生、人際交流、保護環境等多方面的內容。長期不良生活習慣將導致腫瘤發生風險的增加。基礎研究結果表明,腫瘤細胞的生長調節基因在環境背景下分子層面上發生改變,導致與前體細胞基因序列差異,而引起癌癥的發生。不同國家、不同人群、同一國家不同時期人群的癌癥發生率均有不同,但生活方式、環境因素等對癌癥的發生造成很大影響,很多研究顯示同種族人群遷移到不同地域后,癌癥的發生率也出現明顯不同。
生活方式實際上是一種生活習慣。這篇由英國癌癥研究所發布的報告表明,英國每年確診的癌癥患者中,超過4成由吸煙、飲酒、缺乏蔬菜水果、不運動等不良生活方式引起。因此衣、食、住、行都可能引發“生活方式癌”,其中以吸煙、酗酒、飲食、運動與癌癥的關系最為密切。
除這篇研究以外,不少研究都關注了生活方式與癌癥的相關性。根據美國腫瘤研究的結果顯示,在結直腸癌的發生原因中,13%與運動不足有關,12%與不良飲食習慣有關,10%~15%與遺傳有關。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獨立的腸癌風險因素。良好生活方式的養成,如良好的飲食習慣、每天進行30~60分鐘中等以上強度的規律運動、保持適當的體重可以減少50%~70%的結直腸癌發生風險。
近年來,國內外針對食管癌進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學和病因學研究,表明食管癌的高發與社會經濟狀況低下、不良飲食習慣、疾病史和家族遺傳等因素有關,其中飲食因素占有重要地位。腌制食品、飲食不規律、霉變食品、燙食、高鹽飲食、進食速度快、酸菜等都是食管癌的危險因素。腌制食品、霉變食品中含有亞硝基化合物,對多數動物有很強的致癌作用。長期吃熱燙食物使食道黏膜受損,70度以上燙食對食管黏膜上皮細胞的增殖周期會產生嚴重影響,并且為細胞在有害代謝產物作用下產生癌變創造了有利條件。進食速度快、飲食不規律等不良飲食方式是隨著社會壓力增大、生活節奏加快出現的。當食物缺乏充分咀嚼時,食物中的粗糙物質長期損傷食管黏膜,尤其是在生理狹窄區。長期飲食不規律將導致食管運動和協調障礙,并引起食管的損傷。
肥胖危害大,引起多種并發癥。
許多研究顯示,高脂肪、低蔬菜、體質指數(BMI)大、體脂含量高等因素可以增加女性乳腺癌的發病率。國外學者報道,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者患乳腺癌的風險是低脂肪、高纖維素飲食者的2倍。多項研究均發現,肥胖與乳腺癌存在相關性,發胖年齡越早,患乳腺癌的危險性越大。常吃油炸燒烤食物、煙熏臘制食物(大于3次/每周,每次50克)均為乳腺癌較強的危險因素。
2010年王(JB Wang)等報道,2005年中國環境因素造成的腫瘤死亡風險只占0.7%,與此同時,感染占29.4%,吸煙占22.6%,低水果攝入占13%,飲酒占4.4%。2014年《柳葉刀·腫瘤學》委員會(the Lancet Oncology Commission)報道了中國、俄羅斯、印度的癌癥發生數據,提示中國正在遭受的環境污染、吸煙、肥胖等,與乳腺癌、結腸癌等惡性腫瘤的發生風險顯著相關。來自于公共衛生政策的研究表明,有效降低癌癥發生危險因素的暴露及暴露水平均有助于降低癌癥的發生率。
通過戒煙、減重等健康生活方式,我國相當一部分常見腫瘤如乳腺癌(約20%的病例)、胃癌(約33%的病例)以及子宮內膜癌(約34%的病例)都可能得到預防。預防“生活方式癌”,就必須要切斷不良生活方式與癌的通道。唯一可行的就是每個人從自己做起,屏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行為危險因素,成為健康生活方式的實踐者和受益者。